本篇文章給大家談?wù)劇逗?針菲【啤穼?yīng)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
本文目錄一覽:
- 1、有人喝過麥氏啤酒嗎?怎么樣?價格是多少
- 2、酷樂瓶知道
- 3、娃哈哈休閑食品有哪些?
- 4、租界的影響
有人喝過麥氏啤酒嗎?怎么樣?價格是多少
這是一款比利時的皇家品牌,有著250多年的歷史,中國最早的啤酒是哈爾濱1900年,麥氏啤酒創(chuàng)始于1758年,帶著皇家血統(tǒng),跟遠東集團合資創(chuàng)建了中比啤酒(蘇州)有限公司,主要生產(chǎn)酷樂瓶的啤酒,就是看起來像塑料瓶的啤酒,我經(jīng)常喝酒質(zhì)都是百分百的純生啤酒,
酷樂瓶知道
“酷樂瓶”是迄今為止最先進的啤酒包裝,在歐洲已銷售6年之久,此次由中比啤酒(蘇州)公司引進。“酷樂瓶”有不會爆瓶、重量輕、可回收、開蓋后可再封蓋等安全環(huán)保便利的優(yōu)點;另外因為它的高阻氣性,它的保鮮效果和一般玻璃瓶啤酒無差異(經(jīng)由江南大學(xué)研究報告指出);其小體積大容量的外形也贏得了眾多贊美之詞,相信美觀且時尚的酷樂包裝對于熱愛潮流的年輕人士來說,絕對是這個夏天最時尚的裝扮;同時其易于攜帶的特性,讓所有愛喝啤酒的人士隨時隨地實現(xiàn)想喝就喝的夢想。
據(jù)悉,整個啤酒節(jié)活動將持續(xù)到8月中旬。在現(xiàn)場,除了沁涼可口的啤酒外,你可以盡情感受啤酒之外的美妙時刻,縱情狂歡,動感激昂的音樂、游人此起彼伏的談笑聲、精彩的表演、炫酷的明星,以及酷樂瓶特有的玩酷特質(zhì),都將輪番上陣,必定能令你陶醉其中,讓你樂爽這個夏天。
“玩轉(zhuǎn)啤酒新喝法”酷樂啤酒節(jié)于2009年7月31日在上海淮海路東方商廈閃亮登場,開幕式精彩紛呈,高潮迭起。眾明星攜手“酷樂瓶”家族的成員三得利啤酒、朝日啤酒、Martens麥氏啤酒(比利時)以及眾多媒體和來自四面八方的市民共同見證了本次“酷樂啤酒節(jié)”的開幕。
此次啤酒節(jié)的最大特色在于:參加活動的三大國際啤酒品牌均以全新的“酷樂瓶”登場。其中三得利啤酒帶著其為消費者全新研發(fā)的口味及全新的酷樂瓶包裝首次和消費者見面;而朝日啤酒則為消費者提供了時下最流行的啤酒飲用方式;麥氏啤酒為消費者帶來的則是中國第一個使用“酷樂瓶”的比利時風(fēng)味啤酒。 三大品牌的攜手參與不僅讓消費者在此次啤酒節(jié)上盡情暢飲、狂歡,更讓消費者感受到“酷樂瓶”帶來的時尚感與便利度,相信在這個夏天,“酷樂瓶”一定會為你的生活帶來與眾不同。
娃哈哈休閑食品有哪些?
飲用水系列
弱堿性礦物質(zhì)水、銳舞派對、薄荷水、純真年代、活性含氧水、娃哈哈純凈水、桶裝水、飲用礦物質(zhì)水、礦泉水、蘇打水
碳酸飲料系列
非常可樂、非常檸檬、非常蘋果、非常甜橙、兒童可樂、非常咖啡可樂、非常橙蜜、非常蜜桃、
含乳飲料系列
AD鈣奶、乳酸菌奶、第二代AD鈣奶、娃哈哈果奶、乳娃娃、爽歪歪、益生元AD鈣奶
茶飲料系列
藍莓冰綠茶、藍莓冰紅茶、茉莉綠茶、龍井綠茶、冰紅茶、低糖綠茶、水果茶、茉莉蜜茶、冰檸茶、蜜柚茶、鐵觀音、烏龍茶
醫(yī)療保健品系列
兒童營養(yǎng)液、平安感冒液、維生素C含片、兒童維生素、兒童鈣片、
罐頭食品系列
娃哈哈營養(yǎng)點心、燕麥八寶粥、青稞粥、營養(yǎng)八寶粥、無糖八寶粥、杏仁紫八寶、粗糧生活八寶粥、
果汁系列
營養(yǎng)果粒、山里紅、娃哈哈果汁、娃哈哈果汁大瓶裝
Hello-C系列
Hello-C柚、Hello-C檸檬、HELLO-C鳳梨椰香、HELLO-C果粒橙、HELLO-C果粒蜜桃、HELLO-C果粒柚、Hello-C果粒檸檬
呦呦系列
呦呦奶咖、呦呦奶醇、呦呦奶茶、呦呦檸檬茶、呦呦柚子茶、呦呦高山紅茶
果乳系列
營養(yǎng)快線 幸福牽線、營養(yǎng)快線、營養(yǎng)快線升級版、問候陽光、思慕C、
利樂包系列
橙汁、蘋果汁、營養(yǎng)快線、優(yōu)的乳、玉米羹、純牛奶、樂酸乳、冰紅茶
植物飲料系列
冬瓜蜜、菊花蜜
功能飲料系列
激活活性維生素水
奶粉系列
愛迪生奶粉(規(guī)格200g,400g,900g)
風(fēng)味飲料
娃哈哈啤兒茶爽
其他產(chǎn)品
娃哈哈香瓜子
大廚藝營養(yǎng)濕面系列
童裝
涼茶
租界的影響
它屬于中國領(lǐng)土,但中國政府卻不能直接管轄。它擁有相對獨立的立法權(quán)、司法權(quán)、行政權(quán)。這種特殊的格局,給上海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帶來了極為復(fù)雜的巨大的影響。
上海開埠以后,外國人源源而來。1843年開埠時,上海有登記在冊的外國人26人,1865年有2757人,1900年有7396人,1910年為15012人,1942年增加到150931人。以1843年到1942年首尾一百年比較,平均每年增加1400人。1910年以前,在上海寄居的外國人主要是歐美僑民。以1910年為例,這年在上海居住的15012個外國人中,屬于英、法、美、德、葡等歐美國籍的人為10518人,占三分之二以上。以后,日本人所占比例有所上升。
二、生活方式
隨著西方僑民的日益增多,西方的社會生活方式被帶進了上海。
明末利瑪竇、龐迪我等西方傳教士來華,著中國服飾,用中國語言,行中國禮節(jié),其目的是為了傳教的方便,盡量減少中國人對西人西教的排拒。因此,那時西人來華,西教入華,西方人的社會生活方式則基本沒有被帶入。鴉片戰(zhàn)爭以后,情況與二百年前有很大不同,西人是帶著戰(zhàn)勝的威勢、倚恃不平等條約的保護來到中國的,他們不愿意也沒有必要改變自己衣著、語言、禮節(jié)以適應(yīng)這塊陌生土地上的習(xí)慣。他們努力按照自己母國的習(xí)慣生活著。
西方男子工作、會客常著西裝、革履。這種服飾在今日早已為人們所習(xí)見,用不著具體描述其樣式,但在上一世紀的上海,尤其在開埠初期,它與世人習(xí)見的長袍馬褂全然不同,可算奇裝異服。至于西方婦女,與當(dāng)時中國婦女差異更大。她們不但全不纏足,而且衣著華麗,公然出入社交場所。
飲食方面,西人努力保持原有的習(xí)慣,吃面包,吃牛肉,喝牛奶,喝咖啡。1855年,英商霍爾茨面包房開辦,1858年,制造面包等食品的埃凡洋行開辦。1881年,法租界就有三家面包店,所用面粉全從美國舊金山運來。此前,一家英國人已在上海開了一個奶牛場,有奶牛168頭,每天可生產(chǎn)一千公升鮮奶。西人愛吃的各種蔬菜也被引進上海,諸如蕹菜、色拉菜、包心菜、蘆筍等。時人記載:
北郊外,多西人菜圃。有一種不識其名、形如油菜而葉差巨,青翠可人,脆嫩異常。冬時以沸水漉之,入以醯醬,即可食,味頗甘美。海昌李君壬叔酷好之,曰:“此異方清品,非肉食者所能領(lǐng)略也”。蕹菜一種,亦來自異域,莖肥葉嫩,以肉縷拌食,別有風(fēng)味。
冰塊是西人生活必需品之一,但上世紀四五十年代還沒有現(xiàn)代化的制冰設(shè)備,無奈,洋人只好在冬天將冰藏在冰窖里,留待熱天時用。他們還從遙遠的北方將冰運到上海,不過損耗很大。1851年夏天,因上年冬天儲冰太少,洋人便在報紙上大叫“無法在整個夏天享受到這種有益健康的奢侈品”。一個冰窖的主人乘機哄抬冰價,對其所藏的冰塊開出驚人的售價,大發(fā)其財。
啤酒是洋人酷愛的飲料。洋人先是從西方運來,后來便在上海設(shè)廠制造。光緒初年,上海埃凡洋行已開始制造啤酒,每年生產(chǎn)數(shù)千擔(dān)。滬產(chǎn)啤酒遠比從西方運來便宜。據(jù)載,1877年,從英國運來的啤酒,每斗銀洋一元,而埃凡洋行所產(chǎn),每斗僅銀洋半元。當(dāng)時中國人不知啤酒用何物何法制成,以其未頗苦,稱其為“苦酒”。有人專門寫信到格致匯編社詢問此事,說是“西人飲苦酒,言能補身,不知用何料何法為之,能否多飲?”
居住方面,西人在上海開埠初期所蓋房屋,多屬洋式平房。這種平房包括一個長走廊,以適應(yīng)天氣炎熱時避暑需要。當(dāng)然,也有一些中西合璧的樓房。以后,洋人住宅日趨講究,風(fēng)格也多種多樣。至五十年代,上海英租界“布滿了華麗的房屋。這些建筑物各依其所有人的嗜好而設(shè)計。其形式有仿希臘的廟宇,有的是仿意大利的王宮”[9]。西式花園洋房也多了起來,這種洋房多為二層,樓上為主人臥室,樓下為客廳,另有花園、后院和附屬建筑物,仆人多住在附屬建筑物里。
愈到后來,上海西人的住房和其他房屋建筑愈趨于考究,其式樣更是千姿百態(tài),爭奇斗妍。匯豐銀行大廈是仿古希臘式的圓頂建筑,上海總會是典型的英國古典式建筑,跑馬廳馬勒住宅是北歐挪威式樣,徐家匯天主堂是中世紀哥特式建筑,……這些,使上海贏得了“萬國建筑博覽會”的美稱。
外僑們把西方作息習(xí)慣帶到了上海,上班、下班均按鐘點,與中國日出而作、日沒而息頗不相同。特別是七日一休息,很使中國人感到新奇。《申報》曾刊文專述此事:西洋諸國禮拜休息之日,亦人生之不可少而世事之所宜行者也。吾見夫西人之為工及行商于中國者,每屆七日,則禮拜休息之期,一月則四行之。是日也,工停藝事,商不貿(mào)易,或攜眷屬以出游,或聚親朋以尋樂,或駕輕車以沖突,或策駿馬以驅(qū)馳,或集球場以博輸贏,或赴戲館以廣聞見,或從田獵以逐取鳥獸為能,或設(shè)酒筵以聚會賓客為事。六日中之勞苦辛勤而此日則百般以遣興,六日中之牢騷抑郁而此日惟一切消愁。游目騁懷,神怡心曠,閑莫閑于此日,逸莫逸于此日,樂莫樂于此日矣。
外僑把西方的娛樂方式帶到了上海。室內(nèi)活動有看戲、舞會、溜冰等。開埠之初,洋人頗為無劇場看戲苦惱。1850年,英租界出現(xiàn)一個業(yè)余劇團,在一個倉庫房里演出,他們稱之為“新劇院”,后來改稱“帝國劇院”,條件極為簡陋,連靠背椅也沒有。第一次演出時間為這年的12月12日,演出劇目有《以鉆攻鉆》《梁上君子》,以后還演過《愛情、法律和藥品》、《合法繼承》、《樓梯下的高等生活》等。不久,又成立業(yè)余戲劇俱樂部即大英劇社。1856年第一次使用臺前垂幕。五十年代后期,有一個魔術(shù)團和一支艦艇上的演出隊到這簡易的劇場演出過。1866年上海第一個現(xiàn)代劇場蘭心戲院建成,地址在圓明園路,供大英劇社演出。1867年3月1日,大英劇社在這里首次公演。1871年,這個戲院被火焚毀。1874年1月27日,蘭心戲院重新建成。這是一座頗為考究的戲院,樓座兩層,戲臺寬敞,設(shè)備精致。
跳舞是西人的一大愛好,但在開埠初期的上海,西人很少舉行舞會。一個重要原因,是當(dāng)時外僑中男女比例懸殊。例如,1878年,法租界外僑中,15歲以上的男性為221人,女性僅42人。英租界男女比例通常是四比一或三比一。1850年11月,英租界舉行第一次舞會。幾年后,外僑中出現(xiàn)一個跳舞教習(xí),大概是為了適應(yīng)越來越多人的跳舞要求,但男女比例問題仍是制約跳舞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因素。1864年,共濟會會員舉行第一次舞會,出席者的比例還是十比一。
溜冰是西人冬天的重要娛樂活動。起初,無專門溜冰場,西人乃因陋就簡,在一大空房間內(nèi),反復(fù)以水潑地,使冰結(jié)盈尺,成為溜冰場。西人穿鐵齒高屐,滑行其上。西人后來建造了室內(nèi)溜冰場,則不需要沃水結(jié)冰了。
西人戶外活動有賽馬、打獵、劃船等。1850年,西人即在南京路之北、河南路之西,購地約80畝,辟為公園,作為跑馬場,是為上海第一個跑馬場。同年舉行第一次賽馬,只進行了一天,有七個項目。1854年,西人在泥城浜之東,購地另辟一跑馬場,是為第二跑馬場,而將第一跑馬場地以高價售出。1862年,他們又將第二跑馬場地以高價售出,另購靜安寺路以南、西藏路以西的一塊地皮,辟為第三跑馬場,上海人習(xí)稱跑馬廳。每年5月、11月,西人各進行一次賽馬活動,每次一般持續(xù)三天。由此,看賽馬成為上海及附近地區(qū)中外人士一大趣事。
打獵是西人十分喜愛的活動。長江下游沙洲之地,葦草叢生,野鴨、候鳥隨處可見,江河湖海上水鳥自由飛翔,這些都是西人喜愛的獵物。英國人為了到長江和其他河湖里打獵,特別設(shè)計了一種華麗的小船。每屆春秋假日,風(fēng)和日麗,他們便三五結(jié)伴,攜家?guī)Ь欤褐塾谏虾8浇慕嫔希鰶]于茂盛的蘆葦中,一邊打獵,一邊休息。《瀛壖雜志》記述:“每歲仲冬,西人出獵于外,逞其弋飛射走之豪,然多游于九峰、三泖間,扁舟往還,率以為常”。
劃船是西人喜愛的另一項戶外活動。每年夏秋之交,他們常擇上海及其附近的空闊水面,舉行劃船比賽,時稱“賽船會”。其舟皆為一葉小艇,或以帆,或以槳,以先至者為勝。上海西人舉行的第一次賽船會是在1852年,參賽人主要是外國商船船員。1864年,上海賽船會成立。賽船初在黃浦江、蘇州河里舉行,繼因上海航業(yè)發(fā)達,河道擁塞,乃改就昆山青陽港舉行,英國人名之曰“恒利”。恒利Henli,本為英國著名的賽船之地。每年的賽船運動在上海成為一大盛會,屆時,游人群集,競相觀看。報載1872年10月27日賽船時盛況:“中西觀者如堵,擁擠異常,與觀斗馳馬時然”。
三、物質(zhì)的輸入
開埠以前的上海,居民的照明用品,在室內(nèi)是油燈,所用之油主要為豆油或菜油,在室外,有錢人家行路用燈籠,內(nèi)燃蠟燭。一般居民、客商行路則在黑暗中摸索。個別繁盛之處設(shè)有“天燈”,但所照范圍極為有限,故入夜以后便漆黑一片。西人寓滬以后,始用火油燈。用火油燈照明,較之豆油燈,不但價廉,而且光亮,一盞火油燈可相當(dāng)于四五盞豆油燈。所以,洋人使用于前,華人便繼用于后。到七十年代中期,上海已有五、六家由廣東人開設(shè)的商店,專門制造、出售玻璃火油燈。到八十年代初,上海“城市店鋪皆改蠟燭為火油燈,漸而鄉(xiāng)鎮(zhèn)大戶、會計之房、讀書之案,無不燦列玻璃之器,而火油之用遂濫”。租界辟設(shè)之初,西人燃點街燈的燃料也是火油,街燈遠近疏密相間,“悉以六角玻璃為之,遙望之燦若明星”。
火油燈較之豆油燈,其優(yōu)越性不言而喻,但是,由于火油易于起火等原因,上海道臺曾在八十年代發(fā)布告示,禁止縣城居民使用。內(nèi)稱:火油最易引火,點用之時,稍不得法,立時火焰飛騰,撲滅不及,屋物頃刻成灰,鄰居同為焦土,使用火油,“實屬貪小失大,害己損人”,要求此后“不準再用火油點燈,亦不得將整箱火油收藏屋內(nèi),致有不測之險”,倘有不知自愛,定即從嚴懲辦。這種因噎廢食的禁令自然遭到人們的抵制。
從十九世紀六十年代中期,上海照明設(shè)施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這就是煤氣階段。1864年3月,上海第一家煤氣公司“大英自來火房(Shanghai Gas Co., Ltd.)”開張,廠址初設(shè)漢口路,后遷新閘路。1865年10月8日,這家公司制成煤氣燈,在高易洋行及其他洋行內(nèi)試用。12月18日,大英自來火房在南京路正式點亮第一盞煤氣燈。以后,英美租界其他主要街道陸續(xù)裝上煤氣燈。到1866年底,上海私人煤氣燈用表55只,公用燈與路燈煤氣用表130只,裝接路燈205盞。到1881年,英美租界內(nèi)已有煤氣路燈489盞,其中英租界351盞,美租界128盞,靜安寺路10盞。
大英自來火房成立后,法租界公董局即與其談判,要求其在法租界內(nèi)裝設(shè)煤氣燈。大英自來火房表示火管不足,要等英租界裝置完備后才能顧及法租界。鑒此,法租界公董決定自辦煤氣公司。1865年1月16日,上海法商自來火行成立,廠址在八仙橋,1866年8月15日,法商自來火行試裝煤氣成功。到1867年3月,法租界公館馬路、科爾貝爾路、辣厄爾路、孟斗班路、洋涇浜沿岸馬路一帶均裝上了煤氣燈。“3月6日,煤氣燈亮了,大家高興地把過時的油燈擱在零星物品倉庫里去了”。
煤氣燈較之火油燈、豆油燈,不但光亮,而且便利,使用時只要擰轉(zhuǎn)開關(guān),點亮即可,而不用像火油燈那樣要不斷向燈盞內(nèi)添油。租界普遍點上煤氣燈,這給上海城市面貌帶來很大變化。入夜以后,火樹銀花,光同白晝,上海成了名副其實的不夜城。
煤氣燈起初主要用于洋行和街道,后來行棧、鋪面、茶館、戲樓以及居家,竟相使用。這為夜市的繁榮提供了必要的條件,使上海的夜景變得分外美麗。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上海人評滬北即租界十景,其中之一就是“夜市燃燈”。
1882年,上海租界的照明設(shè)施又跨上一個新臺階,電燈開始問世。這年4月,上海電光公司(Shanghai Electric Co.)創(chuàng)辦,廠址初設(shè)南京路江西路口,次年遷至乍浦路。7月26日,該公司在英美租界裝成電燈(弧光燈)15盞,包括電光公司門內(nèi)外兩盞,虹口招商局碼頭四盞,禮查旅館附近四盞,公家花園內(nèi)外三盞,美記鐘表行門前一盞,福利洋行門前一盞。是晚7時,15盞電燈一齊放明,據(jù)說每盞電燈亮度“可抵燭炬二千條”。這是上海第一次亮起電燈,故人們對其贊嘆不已。報載,是晚天氣晴和,各電燈點亮后,“其光明竟可奪目。美記鐘表行止點一盞,而內(nèi)外各物歷歷可睹,無異白晝。福利洋行亦然。禮查客寓中彈子臺向來每臺須點自來火四盞,今點一電燈而各臺無不照到。凡有電燈之處,自來火燈光皆為所奪,作干紅色。故自大馬路至虹口招商局碼頭,觀者來往如織,人數(shù)之多,與日前法界觀看燈景有過之無不及也”。隨后,上海電光公司在工部局支持下,逐漸將英美租界街道的煤氣燈置換為電燈。1883年7月,外灘、南京路、百老匯路裝置電氣路燈35盞。到1884年,英美租界裝置電燈的馬路已擴展到廣東路、福州路、漢口路、九江路、寧波路、北京路等,以后更愈推愈廣。許多店鋪、貨棧、旅館和私人住宅也竟相使用電燈。法租界公董局在1882年便同意上海電光公司進入法租界營業(yè)。1897年6月1日,法租界公董局自營的電燈廠建成啟用。除了光亮、方便的因素,成本下降也是電燈普及的一個重要原因。初點之電燈,因用戶少,成本高,故電費相當(dāng)昂貴。80年代初,大燈每盞一禮拜收洋五元,一個月的燈費要二十多元,一般商店、家庭自然不敢問津。后來,租界從西方購入大型發(fā)電器,用戶增多,電費才逐漸降了下來。1897年法租界電氣處的電燈用電價格為白熱燈用每度電收銀1.6分,每盞16支光燈全年收銀10兩。
飲水方面。上海遠山近海,居民用水一向取汲于黃浦江。城內(nèi)河渠淺狹,居民皆乘漲潮時汲取。其時,黃浦江已“水質(zhì)渾濁,本不宜于衛(wèi)生”。城內(nèi)河渠兩岸堆積許多垃圾及其他不潔之物,民用污水亦傾入河中,水質(zhì)很差,“每值潮汐漲而未滿、退而未盡,擔(dān)夫爭水,水僅沒脛,其色如墨,故飲之者非浸淫而患濕,即薰蒸而成疾,流毒何可勝言!”除了居民自擔(dān)用水,上海出現(xiàn)了一批專門以擔(dān)水為生的擔(dān)夫。光緒初年,城內(nèi)就有四百多名擔(dān)夫。每到擔(dān)水時分,擔(dān)夫、居民竟相擔(dān)水,加之城內(nèi)街弄狹窄,前擠后擁,左碰右撞,溢出之水,使得街弄泥濘不堪,尤其是鄭家木橋、打鉤橋北之珊記碼頭、老閘等取水要道,更是人擠路滑,“城門口及大街小巷,雖晴天暖日,而足下無異于大雨時行,甚至有年老病人被撞遭滑而一跌至斃”。
上海開埠以后,西人常苦于飲水之不潔而思以改良之。1860年,旗昌洋行在外灘開鑿了第一口深水井,井深256英尺,供洋行內(nèi)部使用。1872年,租界建成第一座小型水廠,時稱“沙漏水行”,地址在松江路6號(今延安東路北側(cè))。1875年,洋商格羅姆(F.A.Groom)等在楊樹浦建成一座供水公司,即自來水廠,占地115畝,有沉淀池、過濾池、水泵、皮龍等設(shè)備,其業(yè)務(wù)為用木船載水分送到貯水池及向過往船舶供應(yīng)過濾水,并用水車向用戶家里送水,水價視路程遠近而定,每千加侖從6先令6便士到13先令不等。當(dāng)然,這種高價水一般居民是用不起的。此廠后被售于英商自來水公司。
從1870年開始,英租界開始籌備興建大型自來水工程。他們對黃浦江及上海附近的河湖進行了廣泛的水質(zhì)調(diào)查,對上海人用水量進行了估算,設(shè)計了三種不同的方案。1880年,英商上海自來水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英美租界自來水公司的方案正式確定,取水地址選在楊樹浦,故撤楊樹浦水廠。1881年8月8日,該公司開始在虹口鋪設(shè)自來水管,次年2月鋪完,隨后在英租界主要道路鋪設(shè)管道。為了保證連續(xù)供水,公司在英租界中心地江西路香港路口,建造了高31.5米、容量為15萬加侖的水塔。1882年4月26日,該公司又在法租界鋪設(shè)管道,向法租界供應(yīng)自來水。1883年6月,工程全部完成。1902年,法租界自己創(chuàng)辦了自來水廠。
交通工具。上海為江南水鄉(xiāng),傳統(tǒng)交通工具水行則船,陸行則轎。當(dāng)然,乘轎者主要是官紳及有錢階層,一般平民只能以步當(dāng)車,運貨一靠船舶,二靠擔(dān)挑肩扛。西人來滬以后,很快把他們在本國習(xí)慣乘坐的馬車帶入上海。據(jù)說上海是在租界開辟的第十個年頭即1855年出現(xiàn)第一輛馬車的,乘坐者是一個叫史密斯(J.G.Smith)的外國人,以后才逐漸增多。西人馬車有雙輪、四輪兩種,有用一匹馬拉的,也有用兩匹馬拉的。這種靠馬拉、速度快、式樣別致的馬車,頗讓上海居民耳目一新。
西人馬車在上海出現(xiàn)不久,華人也仿其樣式,制造乘坐。上海馬車日多,工部局曾訂立行車章程,一是馬車一律靠左邊行駛,二是華人馬車不準超車,“凡馬車之馳于道中,乘車者為西人,始可超前行之車而過之,若為華人,所乘固不能超西人之車,并不能超華人所乘之車,否則拘罰不貸”。后面這條歧視華人的規(guī)定,遭到上海華人的強烈反對。民國以后,這條規(guī)定被迫取消。
馬車不只是一些紳商的個人代步工具,而且有一些馬車成為公共交通工具。1877年,西人制造成一種仿照火車車廂式樣專為游客代步的馬車,2月1日投入運行營,往來于吳淞鐵路、小東恁等處。其路線是小東門外灘、新北門、三茅閣橋、吳淞鐵路,凡四站,早上七點鐘開始,每小時往返一次,票價有一角、七分半、五分、二分半四種。這種馬車,頗類似于后來的公共汽車性質(zhì),名稱當(dāng)為“公共馬車”才妥貼,但當(dāng)時并不叫“公共馬車”,而叫“鐵路馬車”。不知是因其以吳淞鐵路為終點站而得名,還是因其具有火車那種載客功能而得名。
同治初年,一種載貨搭客的獨輪小車進入上海。這種車源于江北,故又名“江北車”,不是西洋舶來之物,但它一度是上海重要交通工具。
1868年11月21日,上海開始出現(xiàn)幾輛自行車,俗稱腳踏車。其樣式與今日自行車有相似之處,但差別很大。當(dāng)時有兩種式樣,一種是一輪在前,一輪在后,人用兩腳尖點地,引輪而發(fā)。另一種也是前后兩輪,人用腳踩前輪旁的鐵條腳鐙,靠其慣性行走。以后種為多。
1874年,有個英國人購得數(shù)十輛“外國洋車”,在租界載客。此車以一人在前曳之而行,故名“腕車”或“人力車”。或謂此車本由日本人創(chuàng)制,故又名“東洋車”。此車開始時輪高身闊,可容二人,后經(jīng)改制,車身改小,只能坐一人。
東洋車較之獨輪小車,穩(wěn)妥而行速,故人皆愛乘,并給它起了很好聽的名字“順利車”。報稱,車行出租此車,每日每車可得租洋三四角以至半元,拉車夫每日可得腳力費千文左右。上海人見有利可圖,竟相仿造,東洋車日多。1875年,公共租界已有車滿為患之虞,工部局規(guī)定每年發(fā)放人力車照會不得超過500輛。許多車夫不懂得租界關(guān)于車輛靠左行駛的規(guī)定,拉著車子滿街跑,致使租界交通相當(dāng)擁擠。車夫因違章被送到會審公廨的,每天有十余人到數(shù)十人之多。
人力車進入上海以后,由人力車改制和靠人力推拉的其他載客運貨車輛也相繼出現(xiàn)。其一,日本式推車。此車于1883年5月12日開始出現(xiàn)于上海,由日本引進,其車夫頭戴竹帽,身穿青布號衣,前繡中文字號,后繡西文字號,內(nèi)著窄袖短衣,下穿小腳褲,足蹬草鞋。其二,三灣式車。此車類似于人力車,為鋼絲膠皮輪,主要由寓滬日本人經(jīng)營,據(jù)說車費較人力車為貴,故坐其車者多為洋人。其三,黃包車。此車系由人力車改進而成,起初木輪外裹以膠皮,后改為膠皮空心輪。因車身涂黃色,故俗稱黃包車。膠皮輪較木輪更省力,行駛更穩(wěn),又不損壞路面,故逐步取代木輪車。其四,榻車。為人力貨車,以其形似臥榻,故名。80年代后期開始出現(xiàn),運貨可打一噸,且穩(wěn)當(dāng)安全,其形制類似于今日之平板車。其五,老虎車,亦為人力貨車,車身狹長,行動靈活,頗適應(yīng)在小巷中拉貨。本世紀初,上海陸地運輸工具主要為小車、榻車、老虎車。據(jù)1912年統(tǒng)計,上海有小車5790輛,榻車650輛,老虎車305輛。
1881年7月,上海怡和洋行向法租界公董局要求創(chuàng)辦電車事業(yè),獲準,法租界遂開始籌備興辦電車。1898年3月24日,公共租界工部局和法租界公董局合組一個電車設(shè)計委員會,由兩租界分別派出董事、工程師組成。1908年2月,法商電車公司開辦的有軌電車正式建成通車。一條線路自城邊小東門、小東門路、法租界外灘、公館馬路、墳山路、西江路、寶昌路,直至徐家匯路。另一條線路自外灘、洋涇浜、天主堂街,至公館馬路。電車兩軌之間距離為一公尺,用電壓為500-600伏,上掛電線,下通軌道。在市內(nèi),輸電線在地下,在市外,輸電線在空中。車內(nèi)裝燈、警鈴等。車座分兩等,票價因座位等級、距離遠近而異。
此外,灑水車、垃圾車、洋水龍、大自鳴鐘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以前,都已傳入上海。灑水車是在馬車上架一方木柜,可儲水?dāng)?shù)十擔(dān),柜后橫一鐵管,遍鑿細孔,其管上通水柜,內(nèi)設(shè)樞紐,用的時候撥動樞紐,水即從孔中噴出。驅(qū)車疾行,每車水可灑半里多路。垃圾車是在馬車上架一大木柜,數(shù)名夫役隨后,每日兩次,將街道上垃圾裝走。洋水龍是救火專用器具,用皮管數(shù)十丈,使管尾浸入水中,發(fā)動機器,能吸水從口噴出,勢如驟雨灑空,滂沱四注,從而撲滅火焰。所用吸水裝置,開頭是用人力轉(zhuǎn)動,后發(fā)展為機器帶動。大自鳴鐘最早出現(xiàn)在法租界公董局樓上,離地八九丈,高出樓頂,勢若孤峰,四面各置鐘盤,報時報刻。其他酒精燈、顯微鏡、燒杯、天平等科學(xué)實驗用品,縫紉機、自來風(fēng)扇、火柴、肥皂、洋傘、牙刷、牙粉等日常生活用品,也都在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時紛紛傳入上海。
火車在上海開行始于1876年。還在1866年3月,英國駐華公使阿利國便以上海黃浦江地方,洋商起貨不便,面商中國總理衙門,要求在上海修筑一條鐵路,結(jié)果遭到拒絕。六年后,1872年,英商怡和洋行瞞著上海道臺,偽稱開筑馬路,購買虹口以北直達吳淞一帶地皮,著手修筑鐵路。路基工程于1874年12月動工,1876年基本竣工。同年6月30日,上海至江灣一段先行試車。7月3日,上海至江灣段正式通車。12月1日,上海至吳淞鐵路全線通車。
英商在上海建造鐵路,行駛火車,是侵犯中國主權(quán)的行為。其一,即使按照不平等的《上海土地章程》,英商也無權(quán)在上海建造鐵路。其二,吳淞鐵路大部分地段,不在租界范圍內(nèi),英商更無權(quán)染指。其三,鐵路修建伊始,上海地方政府就表示了堅決的反對態(tài)度。對于英商的侵權(quán)行為,上海道一再提出嚴正交涉。1876年8月3日,火車在江灣北首意外壓死一名三十余歲的華人,這使中國官府的態(tài)度變得更為強硬。經(jīng)多次交涉,10月24日,雙方達成協(xié)議十條,主要內(nèi)容為:鐵路由中國政府買斷;買款分三次付清;買斷以后,火車歸英商管理再行駛一年,時間自光緒二年九月十五日(1876年10月31日)至光緒三年九月十五日(1877年10月21日)。1877年10月,中國政府如期收回這條鐵路,旋即將其拆毀,火車與鐵軌被運往臺灣,以后又被運到北方,為修筑開平煤礦鐵路之用。
關(guān)于《海酷樂啤酒》的介紹到此就結(jié)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