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格拉夫斯佩
包豪斯設計學院
包豪斯設計學院是一所知名高校,建于1919年,在它14年的辦學歷程中,在學校構成、教學思想、專業方向、課程設置、師資制度、以及設計理念等方面發生了許多種重大變化,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為發展設計教育而建立的學校。
包豪斯設計學院簡介
包豪斯最初是一所由德國著名建筑家、設計理論家沃爾特·格羅佩斯(1883—1969)
包豪斯設計學院
于1919年在德國創建成立的設計學院,它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為發展設計教育而建立的學校。這所學校于1933年關閉。
2. 格拉夫斯佩海軍上將號袖珍戰列艦
當然不是,俾斯麥號戰列艦,是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于漢斯·布洛姆造船廠建造,以德國前首相俾斯麥名字命名的俾斯麥級戰列艦首艦。該艦于1936年7月開工,1939年2月下水,1940年8月建成服役,是當時德國噸位最大、技術最先進的戰列艦。俾斯麥號戰列艦,艦長241.55米,艦寬36米,最大吃水9.99米,標準排水量41,637噸,滿載排水量50,300噸,最高航速30.12節,最大續航力8,500海里。艦上裝備8門380毫米主炮,12門105毫米副炮和36門機關炮,是二戰時期著名的戰列艦之一。
3. 格拉夫斯佩海軍上將號模型
格洛麗亞查佩斯屬于一款干紅的葡萄酒。是一款意大利的老牌葡萄酒,干紅和干白是用來區別葡萄酒的。不同形式跟洪澤更加適合貴族階級的交際五使用甘白澤在日常生活當中也是
4. 格拉夫斯佩海軍上將號
特修斯之船(又譯為忒修斯之船)亦稱為忒修斯悖論,是一種有關身份更替的悖論。假定某物體的構成要素被置換后,但它依舊是原來的物體嗎?
公元1世紀的時候普魯塔克提出一個問題:如果忒修斯的船上的木頭被逐漸替換,直到所有的木頭都不是原來的木頭,那這艘船還是原來的那艘船嗎?因此這類問題現在被稱作“忒修斯之船”的問題。有些哲學家認為是同一物體,有些哲學家認為不是。在普魯塔克之前,赫拉克利特、蘇格拉底、柏拉圖都曾經討論過相似的問題。近代霍布斯和洛克也討論過該問題。這個問題的有許多變種,如“祖父的舊斧頭”。
5. 格拉夫斯佩號袖珍戰列艦
大和號的舷號最初在劇集“死寂之地”中為“NCC-1305-E”,被瑞克(Riker)在Nagilum復制品的碟部主體上辨識出來。
當大和號的名字出現在劇集“人的代價”中的星艦部署信息表上時,舷號則為“NCC-24383”。但當她之后在劇集“病毒”中登場時,數張電子屏、技術圖表和艦長日志均將舷號顯示為“NCC-71807”,而在爆炸的星艦碟部上出現的舷號卻又成了“NCC-71806”。“NCC-71806”和“NCC-24383”在重置版劇集中仍然清晰可辨,依然與“病毒”中臺詞和電子屏所提及的舷號不符。
6. 格拉夫斯佩海軍上將號 電影
《佩拉斯卡》(意大利)
Perlasca Un eroe italiano
導演:阿爾伯托·內格林Alberto Negrin
在二戰快要結束的1944年,納粹法西斯繼續在歐洲大肆殘殺猶太人。佩拉斯卡原是位從事過貿易活動也參過戰的意大利商人,面對滿目的硝煙和戰火,他的良心受到強烈震撼,舍棄與家人團聚的幸福,并投入自己所有的資金,開始想盡辦法挽救猶太人的生命。這位機智而勇敢的中年男人利用各種機會,有時以金錢作為誘餌,有時憑借自己的口才據理力爭,有時甚至裝扮成西班牙外交官,在納粹統治的夾縫中拯救了許多無辜的民眾。
7. 格拉夫斯佩號戰列艦
單純比較戰列艦,大和號戰列艦(標準排水量六萬噸)是有史以來噸位最大的戰列艦,即使是德國人的驕傲卑斯曼號(標準排水量4.16萬噸)也差很多。
密蘇里號標準排水量是44560噸,比大和號差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