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年啤酒產量
據國家有關部門統計:中國啤酒產量在2002年以2386.83萬噸位居世界第一。2003年中國內地啤酒消費量達到2500萬噸,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啤酒消費市場。再除以中國人數,可算出中國人均喝啤酒只有16-17升。瓶裝啤酒大約容量0.62公升,這樣可計算出平均每人每年大約喝25~27瓶啤酒
2.啤酒年產值
靠譜,好喝。
燕京大國小鮮啤酒,提取第一道麥汁精釀,富含18種氨基酸,新鮮麥芽,入口清香,純糧釀造,有益健康,德國技術,獨特原漿,是燕京惠泉三年研制高端精釀啤酒。
由燕京惠泉啤酒公司投資近2000萬元建設的精釀啤酒生產線項目正式投產。
該生產線可年產精釀啤酒2萬噸,創造年產值1億元以上,將啤酒消費新潮流,全面提升市場競爭力,也將成為建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標桿。
該公司堅持以建為,立足消費市場發展趨勢,制定科學的發展目標和經營戰略,推動公司持續健康發展。其中,建設精釀啤酒生產線項目就是舉措之一,它是根據公司委提出的“大國工匠、大國精釀、大國小鮮、大國味道、大國本色”理念打造,依托與中國食品發酵研究院和廈門大學的深度合作,充分發揮產學研融合創新優勢,集智能制造,消費時尚、創新典范和啤酒文化于一體,在全國啤酒行業處于地位。
3.啤酒廠年產量
我國古代的原始啤酒可能也有4000至5000年的歷史,但是市場消費的啤酒是到十九世紀末隨帝國主義洋槍洋炮一起進來的。在中國建立最早的啤酒廠是俄國人在哈爾濱八王子建立的烏盧布列夫斯基啤酒廠,此后五年時間里,俄國、德國、捷克分別在哈爾濱建立另外三家啤酒廠。1903年英國和德國商人在青島開辦英德釀酒有限公司,生產能力為2000噸,這就是現在青島啤酒廠的前身。1904年在哈爾濱出現了中國人自己開辦的啤酒廠———東北三省啤酒廠;1914年哈爾濱又建起了五洲啤酒汽水廠;同年北京建立了雙合盛啤酒廠;1935年廣州出現了五羊啤酒廠(廣州啤酒廠的前身)。1958年我國在天津、杭州、武漢、重慶、西安、蘭州、昆明等大城市投資新建了一批規模在2000噸左右的啤酒廠,成為我國啤酒業發展的一批骨干企業。到1979年,全國啤酒廠總數達到90多家,啤酒產量達37.3萬噸,比建國前增長了50多倍。然而,我們啤酒業真正的大發展發生在1979年后十年,我國的啤酒工業每年以30%以上的高速度持續增長。80年代,我國的啤酒廠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遍及神州大地。到1988年我國大陸啤酒廠家發展到813個,總產量達656.4萬噸,僅次于美國、德國,名列第三,(到1993年躍居第二)。短短十年,我國啤酒廠家增長9倍,產量增長17.6倍,從而我國成了名副其實的啤酒大國。啤酒的種類9千我國最新的國家標準規定:啤酒是以大麥芽(包括特種麥芽)為主要原料,加酒花,經酵母發酵釀制而成的、含二氧化碳的、起泡的、低酒精度(2.5~7.5%)的各類熟鮮啤酒。 酒醴——中國古代的啤酒 啤酒生產是采用發芽的谷物作原料,經磨碎醣糖化、發酵等工序制得。按現行國家產品標準規定,啤酒的定義是:“啤酒是以麥芽為主要原料,加酒花,經酵母發酵釀制而成的,含有二氧化碳氣、起泡的低酒精度飲料。”在古代中國,也有類似于啤酒的酒精飲料,古人稱之為醴。大約在漢代后,醴被酒曲釀造的黃酒所淘汰。清代末期開始,國外的啤酒生產技術引入我國,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80年代以來,啤酒工業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到現在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啤酒生產大國。像遠古時期的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和古埃及人一樣,我國遠古時期的醴也是用谷芽釀造的,即所謂的蘗法釀醴。《黃帝內經》中記載有醪醴,商代的甲骨文中也記載有不同種類的谷芽釀造的醴。《周禮·天官·酒正》中有“醴齊”,醴和啤酒在遠古時代應屬同一類型的含酒精量非常低的飲料。由于時代的變遷,用谷芽釀造的醴消失了,但口味類似于醴,用酒曲釀造的甜酒卻保留下來了。在古代,人們也稱之為醴。故人們普遍認為中國自古以來就沒有啤酒,但是,根據古代的資料,我國很早就掌握了蘗的制造方法,也掌握了自蘗制造飴糖的方法。酒和醴在我國都存在,醴后來被酒所取代。 華夏第一啤 我國最早建立的啤酒廠是1900年由俄國人在哈爾濱開辦的烏爾盧布列夫斯基啤酒廠(《哈爾濱歷史編年》)。清末的啤酒廠基本上都控制在外國人手中。到1915年,才先后在北京建立了由中國人投資的雙合盛啤酒廠及廣東五羊啤酒廠。1949年前,我國只有七、八個啤酒廠,絕大多數由外國人所控制,酒花和麥芽主要從國外進口,啤酒的銷售對象也主要是在華的外國商人及軍隊,還有一部分“上層社會”的人士。普通老百姓幾乎無法享受。1940年,全國啤酒產量達到4萬噸,其中大多數為日本侵略者軍用。到1949年,全國的啤酒年產量僅達到七千余噸。還不足目前一個小型啤酒廠的年產量。 新中國成立以來,啤酒工業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953年到1962年,是啤酒工業的調整和發展階段,新建了一批新的啤酒廠,啤酒年產量的平均增長速度為38.2%。1963年至1972年,速度雖有所放慢,但啤酒產量仍增長1.4倍。到1978年,我國的啤酒年產量達到40萬噸。在這一階段,在啤酒科學研究、教育、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工作為啤酒工業的今后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第二階段:1979年后,啤酒生產全面發展。全國除西藏外,各省、市、自治區都建立了啤酒廠,全國除輕工系統外,其他部們如商業、農業、機械、國防、冶金等都建立了啤酒廠。一些啤酒廠的規模也越來越大,如在1980年,我國共生產啤酒68.8萬噸。 第三階段:在這一階段,我國的啤酒工業高速發展,其主要特點是擴建和新建的啤酒廠如雨后春筍,啤酒生產規模也逐步擴大,在有的省份,幾乎每個縣市都有啤酒廠。據1987年的統計,在浙江省就有啤酒廠104個。由于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從國外引進技術,裝備,人才,加快了啤酒工業的發展,如從國外引進了啤酒生產線,尤其是啤酒灌裝線。產量翻番的時間縮短,如1982年,全國啤酒產量為117萬噸,到1985年,啤酒產量就達到310.4萬噸。1988年,啤酒產量又翻了一番,達到654萬噸。 第四階段:這一階段可說是中國的啤酒工業進入了旺盛的成熟期,一方面,啤酒工業繼續以高速度發展,在高速發展的同時,開始對啤酒的質量,啤酒工業的經濟效益更加重視,啤酒工業的規模按照國際上的慣例,開始向大型化,集團化方向發展。一些中小型啤酒廠被大型啤酒廠兼并。
4.啤酒年產量排名
goronaextra中文名科羅娜,世界上銷量第一的墨西哥啤酒,美國進口啤酒排行第一名,由莫德羅啤酒公司生產。莫德羅啤酒公司位于墨西哥,創建于1925年,在當地有八家酒廠,年產量達 到4100萬噸,在本國的市場占有率達60%以上,科羅娜 CORONA EXTRA是其主力產品,也是世界第五大啤酒品牌,并且每一瓶科羅娜啤酒都是在墨西哥境內釀成的。
5.2019年啤酒產量
中國啤酒總銷售量是3800萬噸,較上年增長0.5%,2019年1~10月份銷售額同比增長1%。
6.2018年我國啤酒產量
中國啤酒產量在2002年以2386.83萬噸位居世界第一。
2003年中國內地啤酒消費量達到2500萬噸,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啤酒消費市場。
再除以中國人數,可算出中國人均喝啤酒只有16-17升。
瓶裝啤酒大約容量0.62公升,這樣可計算出平均每人每年大約喝25~27瓶啤酒。
7.2018年啤酒產量同比增長
2020年啤酒產量為1800升。
啤酒是繼水和茶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飲料,也是世界上消費量最大的酒精類飲料,在全世界有著廣泛 的消費基礎。19 世紀末啤酒由歐洲傳入中國,至今在中國已有 100 多年發展歷史,在經歷較長時間 的快速增長后,當前中國啤酒產業已經步入成熟階段。
8.國內啤酒產量
據國家有關部門統計:中國啤酒產量在2002年以2386.83萬噸位居世界第一。2003年中國內地啤酒消費量達到2500萬噸,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啤酒消費市場。再除以中國人數,可算出中國人均喝啤酒只有16-17升。瓶裝啤酒大約容量0.62公升,這樣可計算出平均每人每年大約喝25~27瓶啤酒。
9.2018年啤酒產量約為白酒產量的
根據國家標準,以高粱、玉米等原料,采用固態釀酒法釀造的白酒,才能稱為純糧酒。純糧酒的價值很明顯,品質高(不易上頭)、工藝復雜(純傳統釀造工藝)、產量低(俗稱五斤糧食一斤酒)。
為了規范白酒市場,國家也制定了相應的區分標準,大致為固液釀酒法、液態釀酒法、固態釀酒法類白酒。除了固態釀酒法之外,其他其實都是摻雜了食用酒精等原料。
很少有企業主動承認他們的酒摻了食用酒精,即使在國家標準里,這項行為是被允許的(標注為固液釀酒法或者液態釀酒法的前提下)。因此很多人被營銷喝的是純糧食酒,卻會出現宿醉或者第二天其他身體不適。
既然那么多企業不主動承認他們的酒里摻了食用酒精,我們就聯合國家統計局、海關總署等權威機構的數據,以2019年所產的白酒為例,來分析一下,中國一年到底能產多少純糧食酒。
?
根據中華網匯總的國家統計局資料:2019年全國白酒產量為785.9萬千升。
這里我們做一簡要換算:因為純酒精的密度為0.8g/ml,水的密度為1g/ml,白酒的密度應介于兩者之間。為了簡化計算,以及為了更大程度上地還原純糧酒數量,我們假設1升白酒=0.8千克(其實應該在0.8千克到1千克之間)。那么我們就可以大致得到以下換算數據:
785.9萬千升≈628.72萬噸
(實際上應高于這個數值)
也就是說,2019年,全國白酒產量大致為628.72萬噸。
國家統計局沒有對白酒類型進行細分,可知,這628.72萬噸白酒應該包含純糧酒、食用酒精白酒、純糧和食用酒精勾兌白酒三種。
眾所周知,除五糧液等少數多糧酒之外,純糧食酒的核心原材料為高粱。即使是五糧液本身,其高粱的比例也占比36%(根據其官方公布的配方信息)。根據公開資料,2019年,五糧液產酒16萬噸。
//
為了簡化整個計算流程和試驗數據,在這里我們要做一個重要假設:
「假設一」:純糧酒≈純高粱酒(實際上純糧酒產量約大于純高粱酒)
根據我國高粱種植和消費數據,我們可知,我國每年的高粱基本都處在供不應求階段,每年釀酒所用高粱都基本是當年的新糧。在白酒企業不公布純糧酒產量的基礎上,我們可以通過計算我國每年的高粱產量和進出口量,就可以大致估算,純糧食酒的年產量。
在這里我們還要引入兩個重要假設:
「假設二」:所有高粱都用來釀酒(在我國實際上應為絕大部分)
「假設三」:2019年純糧酒產量所用的高粱皆為2019年產高粱(實際大致一樣)
根據國家統計局提供的《中國農村統計年鑒》我們查詢到:2019年,我國高粱產量為:
313.7萬噸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總署提供的統計資料,我們查詢到:2019年,我國高粱進口量為:
83萬噸
出口量無單一數據。我們再次引入重要假設:
「假設四」:2019年我國高粱出口量為0
根據假設二、假設三和假設四,結合我國2019年高粱產量和進口量,2019年,我國用來釀酒的高粱實際共有:
313.7+83=396.7萬噸
到此,我們可以看到,即使按照1:1的比例釀酒,我們把2019年所有的高粱都拿來釀酒,也不可能生產出628.72萬噸的白酒。
我們再根據行業普遍的說辭,引入一項重大假設:
「假設五」:5斤高粱產=1斤酒
所以,通過簡單換算我們就可知,根據2019年我國用來釀酒的高粱實際數量:396.7萬噸,可以產純高粱酒為:
396.7÷5=79.34萬噸
根據國家統計局資料,我國2019年白酒產量為628.72萬噸,純高粱酒的比例約為:
12.6%
根據我們引入的假設二、假設四等重要影響結果的數據可知,2019年,我國純糧食酒的產量肯定遠遠小于12.6%這個數值。
2016年,中國酒業協會秘書長宋書玉說:“純糧食酒約占整個白酒產量的10%以下。”這與我們的研究結果不謀而合。
所以,拋開品牌來看,我們能喝到真純糧酒的概率,在10%以下。
全球范圍來看,中國白酒是耗糧率最高、工藝最復雜、產香最有特色的一類酒精飲料。自古以來,每逢兵荒馬亂,華夏大地都會實施一輪輪的禁酒令。在中國,禁酒令的實質,是減少糧食的工業化,特別是白酒的釀造。因此在這個基礎上,不少釀酒藝人推陳出新,研制出了多糧的釀酒組合,豐富了我國白酒的品類,也減少了對單一糧食的依賴。
時間走到現代,我們始終處于一個不缺酒,缺好酒的時代,但從我們的統計數據來看,這條路并不好走。
10.2018年中國啤酒銷售額
1、中國啤酒行業競爭梯隊
根據中國酒業協會發布的啤酒產業經濟指標數據,2020年我國規模以上啤酒企業346家,完成釀酒總產量3411.11萬千升,同比下降7.04%;完成銷售收入1468.94億元,同比下降6.12%;實現利潤總額133.91億元,同比增長0.47%。我國啤酒市場高度集中,九成市場被五大品牌占據。
2、中國啤酒行業市場份額
根據中國酒業協會披露的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啤酒市場被五大集團瓜分,華潤啤酒、青島啤酒、燕京啤酒、百威英博以及嘉士伯五大集團中國啤酒市場占有率高達92%。其中,華潤啤酒在中國市場占據31.9%的市場份額,青島啤酒市場份額達到22.9%,百威英博占據19.5%的市場,燕京啤酒和嘉士伯市場份額分別為10.3%和7.4%。
3、中國啤酒行業市場集中度
總體來看,我國啤酒行業整體格局穩定,市場集中度較高,前五名市場份額不斷增長,龍頭效應顯著。2017年,前五名市占率(CR5)約為75.6%,到2020年,CR5達到92%。整個中國啤酒市場被五大集團牢牢占據。
4、中國啤酒行業企業布局及競爭力評價
國內啤酒行業公司中,華潤啤酒的啤酒業務做的最大,2020年銷量突破1000萬千升,少數幾家企業啤酒能達到百萬千升的銷量級別,其余企業啤酒銷量均在百萬千升以下。大多數企業呈現地域性發展。
5、中國啤酒行業競爭狀態總結
從五力競爭模型角度分析,目前,我國啤酒行業在酒業中相對其余白酒、紅酒等酒類產品性價比,受眾面廣,替代品威脅一般;現有競爭者數量較多,市場競爭較為激烈;上游供應商一般為麥芽等原材料以及設備包裝等,議價能力適中,而下游消費市場由于產品同質化嚴重,議價能力較強;同時,因行業存在品牌效應,大品牌市場占有率高,并且渠道建設難度大,潛在進入者威脅一般。
11.2020年啤酒市場增長數據
俗話說“無酒不成席”,中國人素愛美酒,愛酒之風早已遍布大江南北,無論是好友聚會、工作應酬,還是家人團聚,都少不了一瓶(華)好(疆)酒助興。中國各省喝酒排行榜,2020年人均酒精消費。第一名:山東省.第二名:河北省.第三名:江蘇省.第四名:河南省.第五名:北京市.第六名:遼寧省.第七名:安徽省.第八名:山西省.第九名:吉林省.第十名:湖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