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啤酒的其他叫法》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
本文目錄一覽:
“啤酒”為什么叫“啤酒”?
啤酒(德文Bien)
用大麥和啤酒花釀成的酒,又有作“皮酒”、“比酒”的。日本人由荷蘭語Bien譯作ビ—ル,更有全部作為音譯的“啤露”。20年代的青島,有人叫作“比露”。現在已很少知道這個譯名了。據考察,目前英語中的Beer(啤酒)其語源也是由德文演化而來,而在青島的德文外來語中,“啤酒”,是一個最普及的詞匯。
百度百科
beer英音:[bi?]美音:[b?r]
以下結果由譯典通提供詞典解釋
名詞 n.
1.啤酒[U][C]
Most beers are made from barley.
多數種類的啤酒是用大麥釀制的。
2.一瓶(杯,罐)啤酒[C]
Buy me a beer, Jack.
杰克,給我買杯啤酒。
3.發酵性的飲料[U]
以下結果來自互聯網網絡釋義
beer
1.啤酒;比爾
beer 啤酒;比爾
啤酒別名叫什么
啤酒是以小麥芽和大麥芽為主要原料,并加啤酒花,經過液態糊化和糖化,再經過液態發酵釀制而成的。其酒精含量較低,含有二氧化碳,富有營養。它含有多種氨基酸、維生素、低分子糖、無機鹽和各種酶。這些營養成分人體容易吸收利用。啤酒中的低分子糖和氨基酸很易被消化吸收,在體內產生大量熱能,因此往往啤酒被人們稱為“液體面包”。1L12°Bx的啤酒,可產生3344kJ熱量,相當于3~5個雞蛋或210g面包所產生熱量,一個輕體力勞動者,如果一天能飲用1L啤酒,即可獲得所需熱量的三分之一。
現代啤酒剛進入中國時叫做什么
啤酒是從19世紀末開始進入中國市場,也經歷了不同的叫法,從“beer”、“皮酒”、“脾酒”到“啤酒”的演變。
1900年,俄國商人烏盧布列夫斯基在哈爾濱開辦了我國第一家啤酒廠,那時還沒有“啤”字。啤酒一詞英文為“beer”,后為了銷售的便利,市民以及商家便把英文的“beer”音譯為“皮酒”。在廣州首家國際性啤酒博物館里,可以看見一幅清末的啤酒廣告畫,畫上是幾個穿著古代裝束的男性正在暢飲啤酒,畫的上方寫著“萬字皮酒”。另外,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20年目睹之怪現狀》中也寫到:“我便拿了一個外國人吃皮酒的玻璃杯出來。”
大概是“啤酒”有養肝益脾之功效,“皮酒”一度又被稱為“脾酒”,表示常喝“脾酒”可以養肝益脾。后來,人們認為“皮”和“脾”字都不太妥,因為啤酒乃用口飲用,于是按照我國古代造字法中的形聲字,以口為形旁、卑為聲旁創造出了一個嶄新的“啤”字。據考證,“啤”字最早是青島人發明的,時間大概在1910至1915年左右。1922年2月15日出版的《青島概要》中,開始用“啤酒”一詞,之后逐漸在國內流傳使用。
“啤酒”一詞誕生后,更多的國民開始接受這個外來酒種。但是,中國的啤酒業發展十分緩慢,當時生產技術掌握在外國人手中﹐生產原料麥芽和酒花都依靠進口,到1949年,我國只有七八家啤酒廠,啤酒年產量只有7000千升。而到1988年年底,全國啤酒廠家達到813個,總產量達662.77萬千升,僅次于美國、德國。在有的省份,幾乎每個縣市都有啤酒廠。
——如有幫助,敬請采納!
關于《啤酒的其他叫法》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